什么是全面审查原则?


全面审查原则是诉讼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尤其在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中都有体现。简单来说,全面审查原则就是指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法院不仅仅局限于对当事人提出的请求和主张进行审查,而是要对案件的事实、证据、法律适用以及程序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考量。 在刑事诉讼里,全面审查原则表现为二审法院对一审判决进行审查时,要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就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不受上诉或者抗诉范围的限制。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诉的,应当对全案进行审查,一并处理。这意味着,即便被告人只对部分事实或罪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也会对整个案件进行审查,确保案件得到公正的处理。 在民事诉讼中,全面审查原则体现在法院对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进行全面审查。法院需要查明案件的全部事实,依据相关的民事法律规定,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准确的判断。比如,在合同纠纷案件中,法院不仅要审查合同的条款,还要审查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违约行为等各个方面,以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和应承担的赔偿数额。 在行政诉讼中,全面审查原则要求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全面审查。法院会审查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事实依据、法律依据以及程序是否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法院要对行政行为的证据是否确凿、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程序是否合法等进行全面审查。如果行政行为存在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或者程序违法等问题,法院可以判决撤销或者变更该行政行为。 全面审查原则的意义在于确保司法公正,避免因为当事人的主张和请求的局限性而导致案件处理结果的偏差。通过全面审查,法院能够更准确地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从而作出公正的裁判,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