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不破租赁”具体指的是什么?


“买卖不破租赁”是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房屋租赁、商铺租赁等场景中经常会涉及到。下面将详细为你解释这一概念以及相关的法律依据。 简单来说,“买卖不破租赁”是指在租赁关系存续期间,即使租赁物的所有权发生转移,原租赁关系对新的所有权人仍然有效,新的所有权人不能以自己成为租赁物的所有人为由,要求承租人返还租赁物或解除租赁合同。打个比方,你租了一套房子,和房东签订了租赁合同,在租赁期内房东把房子卖给了别人,那么你和原房东签订的租赁合同对新的房主依然有约束力,你可以按照原合同继续租住该房屋。 这一原则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百二十五条的规定:“租赁物在承租人按照租赁合同占有期限内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这就从法律层面保障了承租人的合法权益,使得承租人在租赁期间内不用担心因为租赁物所有权的变动而失去对租赁物的使用权利。 不过,“买卖不破租赁”原则也有一定的适用条件。首先,租赁合同必须是合法有效的,并且在租赁物所有权转移之前已经成立并生效。如果租赁合同本身存在无效或者可撤销的情形,那么就不能适用该原则。其次,承租人必须已经实际占有租赁物。如果承租人尚未占有租赁物,即使租赁合同已经签订,也可能无法受到“买卖不破租赁”原则的保护。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租赁物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情况,承租人可以依据“买卖不破租赁”原则,要求新的所有权人继续履行原租赁合同。如果新的所有权人违反该原则,要求承租人搬离租赁物,承租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新的所有权人承担违约责任,赔偿自己因此遭受的损失。 此外,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在签订租赁合同时,承租人可以要求房东在合同中明确约定租赁期间租赁物所有权发生变动时的处理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等条款。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自己的权益。同时,在租赁期间,承租人也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按时支付租金、合理使用租赁物等。 总之,“买卖不破租赁”原则为承租人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在具体适用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判断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