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罪的法律定义究竟是什么呢?


在我国法律中,并没有“欺诈罪”这一确切罪名,与之相关且较为接近的是诈骗罪。以下为你详细介绍诈骗罪的相关内容: **概念**: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构成要件**: - **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也就是说,诈骗行为侵害的是他人对财物所拥有的合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例如,甲通过诈骗手段骗取乙的钱财,就侵犯了乙对这笔钱财的所有权。 - **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虚构事实,比如谎称自己有一批优质的货物待售,实际上根本没有货物;隐瞒真相,例如想出售二手车,并在交易时隐瞒该车发生过严重事故的事实,从而使消费者产生错误认识并购买。而且,诈骗的财物数额需要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额较大”标准,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及司法实践,一般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可认定为“数额较大”。 - **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一般为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需要注意的是,单位不能成为诈骗罪的犯罪主体,但单位组织、指使实施诈骗行为的,可能会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 **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例如,丙明知自己编造虚假项目骗取他人投资的行为会使他人遭受财产损失,但仍然积极实施该行为,就是出于直接故意,且其目的是非法占有他人的投资款。 **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