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诈骗罪的定义?
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诈骗的事情,但不太清楚到底什么样的行为算是诈骗罪。比如有人在交易时故意隐瞒真相骗钱,这算不算诈骗罪呢?想具体了解一下诈骗罪的明确定义以及相关判定标准。
展开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以下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客体要件**: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也就是说,犯罪行为所指向的是国家、集体或者个人合法拥有的财物,而不是通过欺骗手段去获取其他非法利益。例如,甲通过欺骗手段骗取乙的合法财产,这就侵犯了乙对其财物的所有权。 **客观要件**: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欺诈行为通常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种形式。比如,谎称自己有一批优质的货物出售,实际上货物并不存在,从而诱使他人支付货款;或者在出售二手车时,隐瞒车辆发生过重大事故的事实,使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这里还涉及到“数额较大”的标准,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及司法实践,一般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也就是说,只要是达到一定年龄(通常是十六周岁),并且精神正常、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人,都有可能构成诈骗罪。例如,十七岁的未成年人实施诈骗行为,且达到数额较大标准的,同样可以构成诈骗罪。 **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例如,某人明知自己通过欺骗手段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是违法的,但仍然积极实施该行为,并且希望能够成功骗取财物,就符合诈骗罪的主观要件。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