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是国家的什么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法律特征来讲,它具有根本性、最高权威性、原则性、纲领性和相对稳定性。这几个特性也正是宪法和其他普通法律的区别所在。 首先,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比如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的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我国现行《宪法》第一条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内容都是国家生活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而普通法律只是规定国家生活或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 其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其他法律的制定都要以宪法为基础,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另一方面,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都必须以宪法为最高行为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明确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再者,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宪法的制定一般要求成立专门的制宪机构,而普通法律的制定则由普通的立法机关进行。宪法的修改,需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而普通法律的修改只需由立法机关过半数通过即可。 最后,宪法具有纲领性,它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还对未来的发展作出规划。它规定国家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等内容,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总的指导原则。例如,宪法中关于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规定,就体现了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同时,宪法还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是因为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一旦频繁变动,会影响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宪法的修改是非常慎重的,不会轻易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