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判决后不执行该怎么办?


当法院作出判决后,如果一方当事人不执行判决,另一方可以通过以下合法途径来解决。 首先,我们要明白强制执行的概念。强制执行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根据发生法律效力文书明确具体的执行内容,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简单来说,就是借助法院的力量,让不履行判决的人必须履行。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所以,在对方不执行法院判决时,你有权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申请强制执行时,需要向法院提交强制执行申请书、生效法律文书副本等材料。法院在受理申请后,会对案件进行审查。 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有多种执行措施。例如,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这就好比把对方银行账户里的钱先控制起来,以便用于履行判决。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的存款情况,并可以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 还有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法院可以要求对方所在单位协助,从其工资等收入中扣除相应的款项用于执行。以及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等措施。法院会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查封,然后通过拍卖等方式将财产变现来履行判决。 另外,如果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还可能会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赖”名单。一旦被列入,被执行人在很多方面都会受到限制,比如在金融机构贷款或办理信用卡可能会被拒绝,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也会受到限制。并且,被执行人还可能会被限制高消费,不能乘坐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不能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等场所进行高消费。这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促使被执行人尽快履行判决义务。 总之,当遇到法院判决后对方不执行的情况,不要慌张,要及时通过合法的途径,借助法院的强制执行程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