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侵犯个人信息罪被刑事拘留该怎么办?


如果涉嫌侵犯个人信息罪被刑事拘留,不要过于慌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首先,积极寻求谅解。要是因为自己的行为给被害方造成了损失,要主动和对方友好协商,争取达成《民事赔偿和解协议》,尽力弥补对方的损失,获得对方的谅解。这在后续的量刑等环节可能会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了解法定程序。要知道刑事拘留是有期限规定的,一般情况下,拘留最长期限为37天 ,逮捕后的羁押期不得超过2个月。要是自己遭受强制措施的期限超出了法定范围,就有权请求解除这些强制措施。同时,一般在被拘留后的三日以内,会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如果自己符合条件,也可以申请取保候审,比如身患重病生活无法自理,或者正处于孕期、哺乳期等。 再者,重视刑事会见权。在侦查阶段,只有律师能够会见被拘留的人。所以建议尽早委托律师介入,律师可以深入了解案件情况,明确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为当事人提供专业的法律帮助,避免因不了解程序和法律规定而导致更不利的后果。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相关概念: 侵犯个人信息罪:指以窃取或者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刑事拘留:刑事诉讼中的保障性措施,是一种诉讼行为,目的是保证刑事诉讼顺利进行,本身不具有惩罚性。 取保候审: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