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仲裁后单位不执行怎么办?


当劳动仲裁后单位不执行裁决时,劳动者不必过于担忧,法律为劳动者提供了相应的救济途径。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应对方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劳动仲裁裁决的效力。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仲裁庭作出的裁决,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对于终局裁决,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仲裁裁决有该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对于非终局裁决,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当单位不执行已生效的仲裁裁决时,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由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在申请强制执行时,劳动者需要准备好相关材料,如强制执行申请书、生效的仲裁裁决书、劳动者的身份证明等。法院在受理申请后,会向用人单位发出执行通知,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履行仲裁裁决确定的义务。如果用人单位仍不履行,法院可以采取多种强制执行措施,如查询、冻结、划拨用人单位的存款,查封、扣押、拍卖用人单位的财产等。此外,如果用人单位拒不执行仲裁裁决,情节严重的,还可能面临刑事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总之,劳动仲裁后单位不执行,劳动者可以通过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等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整个过程中,劳动者要积极配合法院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以确保仲裁裁决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