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被侵权了该怎么办?


当遭遇发明专利侵权时,可按以下步骤处理: 首先,要确定是否构成侵权。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受到法律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所以,判断是否侵权,关键看他人是否未经许可,为生产经营目的实施了上述行为。 接下来,收集相关证据。证据是处理侵权纠纷的关键,它能证明侵权行为的存在以及给专利权人造成的损失。可以收集的证据包括侵权产品、销售记录、宣传资料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证据包括:(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在收集证据时,要注意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 然后,与侵权方进行沟通协商。可以通过发送律师函等方式,向侵权方表明自己的立场,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损失。这种方式相对温和,有可能在不通过诉讼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如果侵权方愿意协商解决,双方可以就赔偿金额、停止侵权的时间等事项达成协议。 若协商不成,则可以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方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根据《专利法》第七十一条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对故意侵犯专利权,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三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赔偿。也可以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有权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当事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侵权人期满不起诉又不停止侵权行为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进行处理的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应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就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