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人钱不还达到多少钱才可以立案?


在我国,借人钱不还在民事纠纷中,无论金额多少都可以立案。 从法律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而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这意味着只要满足这些条件,不管借款金额是几十元、几百元还是数千元等,债权人都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也会依法受理立案。 不过,虽然金额没有限制,但债权人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比如借条、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能证明借贷关系存在以及借款金额的材料。因为如果没有足够证据,即便立案了,在后续的审理过程中,也可能面临败诉风险。而且通过诉讼解决纠纷,要考虑诉讼成本,如诉讼费等。诉讼费根据诉讼请求的金额按一定比例收取。如涉及款项在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区间内,需依照2.5%之基准比率进行支付;若超出10万元但未达20万元,则按照2%之比例进行计缴等。 另外,如果在借款过程中,一方是以借款名义诈骗他人财产,这就可能构成诈骗罪,属于刑事案件。对于这种情况,不论金额大小,都可以报警处理,公安机关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立案侦查。 相关概念: 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全体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纠纷。 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在借款纠纷中,如果借条约定了还款时间,应在还款时间到后3年内起诉;若没有约定还款时间,债权人可以随时起诉要钱 。 证据链:就是一系列的证据相互印证、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证明某一事实。在借款纠纷里,比如借条、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组合起来能证明借贷关系和借款事实,就构成了证据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