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内部协议在哪些情况下会被判定无效?


在我国法律体系下,家庭内部协议被判定无效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情况: 首先,当协议内容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时会无效。简单来说,法律规定必须要做的事或者绝对不能做的事,协议却反着来,那这样的协议就不行。比如,协议约定将部分动迁款用于非法赌博活动,因为赌博是违法的,所以这份协议就是无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其次,如果协议是在欺诈、胁迫等手段下签订的,也会被认定无效。欺诈就是一方故意骗另一方,让对方在不了解真实情况时签协议;胁迫就是通过威胁等手段,让对方害怕不得不签协议。例如,一方故意隐瞒动迁补偿的真实金额,诱使其他家庭成员签订协议,这种违背真实意愿签订的协议就是无效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五十条规定,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再者,协议主体不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协议也可能无效。比如未成年人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签订重大协议,或者精神病人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协议且未得到法定代理人追认。因为这些人在法律上不能完全清楚自己行为的后果,所以他们签的协议往往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 另外,若协议存在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情况,同样会被判定无效。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勾结,为了自己私利损害别人利益。比如把本应属于集体的动迁利益私自分配。 最后,要是协议因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签订,一方也可申请法院撤销,撤销后协议就无效了。重大误解就是对协议里的重要内容理解错了,显失公平就是协议明显对一方特别有利,对另一方特别不利。 相关概念: 欺诈:指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故意告知虚假情况,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 胁迫:通过威胁、恐吓等手段,迫使对方违背自己意愿做出某种行为。 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法定代理人:根据法律规定代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民事活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