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六大民事、行政事项可请求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国家建立的为经济困难公民和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法律服务的制度,旨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民事、行政领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有六大事项当事人可请求法律援助。 第一类是依法请求国家赔偿。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侵害,依照法律规定请求国家赔偿时,如果符合法律援助条件,就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比如行政机关违法对公民的财产进行扣押、查封等,公民请求国家赔偿时可申请。这一规定依据《法律援助法》中对民事、行政法律援助事项范围的相关条款,旨在保障公民在国家赔偿程序中能获得专业法律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二类是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待遇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当公民在享受这些待遇过程中遇到问题,如社保机构拒绝支付待遇等情况,或者是申请社会救助(像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受阻时,都可以申请法律援助。这是因为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是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重要制度,法律保障公民在这些方面能平等地获得法律支持。 第三类是请求发给抚恤金。抚恤金是对特定人员的抚慰和经济补偿,比如伤残军人、因公牺牲人员家属等依法应获得的抚恤金。当领取抚恤金的过程中出现纠纷,如相关部门不发放或者少发放等情况,当事人可请求法律援助来维护自己获得抚恤金的权利。 第四类是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在家庭关系中,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义务,夫妻之间有相互扶养的义务。如果一方拒绝履行这些义务,另一方生活陷入困境时,就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来追讨相应的费用,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这体现了法律对家庭关系中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 第五类是请求确认劳动关系或者支付劳动报酬。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可能会遇到用人单位不承认劳动关系、拖欠工资等问题。此时劳动者可以申请法律援助,通过法律途径确认劳动关系、追讨劳动报酬。这有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第六类是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见义勇为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当见义勇为者因实施该行为而产生民事权益纠纷,如要求受益人给予适当补偿等情况时,法律为其提供法律援助,鼓励和支持社会正义行为。 总之,这些规定都是为了让更多经济困难或符合条件的公民在民事、行政领域的合法权益能得到有效保障,让他们在面对法律问题时能获得专业的法律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