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况不能被认定为肇事逃逸?
开车的时候出了点小意外,和别的车轻轻擦碰了下,当时我没察觉到就直接走了,后来对方联系我说我肇事逃逸。我很懵,我真不是故意的。就想弄明白到底哪些情况不会被认定是肇事逃逸呀,好判断下我这算不算是。
展开


在我国法律中,肇事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离现场的行为。以下几种常见情况通常不能认定为肇事逃逸: 首先,如果当事人确实对事故不知情而离开现场,不构成肇事逃逸。因为肇事逃逸的认定前提是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例如,车辆发生轻微刮擦,声音较小,司机在正常行驶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发生事故,继续驾车离开,这种情况就不能认定为逃逸。这是基于认定肇事逃逸需要主观上明知事故发生这一要素,不知则无逃避责任的故意。 其次,因为抢救伤者等合理原因而离开现场,并且及时报案、积极配合后续处理的,不算肇事逃逸。比如,事故发生后,司机立刻将伤者送往医院急救,没有时间在现场等待交警,同时安排他人报案或者自己到医院后迅速联系交警说明情况,这种以救助伤者为优先的合理行为,不被认定为逃逸。法律鼓励对伤者进行及时救助,所以此类合理情形不应被苛责。 再者,若司机只是短暂离开现场去寻求帮助或拨打急救电话,随后积极配合调查,一般也不认定为逃逸。比如在偏僻路段发生事故,司机为了尽快获得救援而离开现场前往附近有信号的地方拨打急救和报警电话,之后马上返回现场等待处理,这种行为没有逃避责任的故意,也不会对事故调查处理造成实质性阻碍,因此不算肇事逃逸。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了交通肇事罪相关处罚,其中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有加重处罚情节,但前提是构成肇事逃逸。上述不认定为肇事逃逸的情况,就是要综合考虑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逃避法律责任的故意,以及客观行为是否对事故调查处理造成实质性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来判定。 总之,判断是否属于肇事逃逸不能仅看离开现场这一行为,要全面综合分析各种因素,以确保公平合理地认定责任。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