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被认定为肇事逃逸?


要认定肇事逃逸,主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看: 首先,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就是说肇事者得清楚知道自己的行为引发了交通事故。要是因为疏忽没意识到出事故了,那就不构成肇事逃逸。比如说,道路状况复杂,车辆碰撞声音小,司机没察觉到碰撞,继续正常行驶,这种就不算明知。这是认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 其次,逃离现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逃离不只是驾车跑掉,步行离开等方式也算。而且这里的逃离通常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例如撞车后,司机直接开车快速离开事故现场,或者弃车徒步溜走,都符合逃离现场的特征。 再者,逃避法律追究。肇事者离开现场的目的得是逃避法律对其交通事故责任的追究。要是出事后虽然离开了现场,但很快主动回来接受处理,一般就不认定是肇事逃逸。比如,司机当时害怕,开车走了一段路后冷静下来,又返回现场报警并配合调查,这种情况就不能简单认定为肇事逃逸。 另外,认定肇事逃逸得有充分证据。像现场目击证人的说法、监控录像等。光肇事者自己说不算数,必须得有其他客观证据来证明。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对肇事逃逸行为的严厉打击态度。 在实践中,还有一些具体情形也可能被认定为肇事逃逸,比如虽送伤者去医院,但没报案还无故离开医院;送伤者去医院,却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接受调查期间跑掉;离开现场不承认发生过事故,但有证据表明应该知道发生了事故;经协商赔偿费用不足,没留真实信息还强行离开现场等。 相关概念: 肇事逃逸: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的行为。 因逃逸致人死亡: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