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哪些情况不算肇事逃逸行为?

开车的时候和别人的车稍微碰了一下,当时我没察觉到就直接走了,后来对方联系我说我肇事逃逸。我很懵,我真不是故意的。就想知道在法律上,到底哪些情况是不算肇事逃逸行为的呀?我这种情况会不会被认定是逃逸啊?
展开 view-more
  • #肇事逃逸
  • #逃逸认定
  • #交通法规
  • #法律标准
  • #逃逸情形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法律上,以下这些情况通常不算肇事逃逸行为:首先是确实不知情的情况。肇事逃逸的认定前提是明知发生交通事故,如果确实不知道发生了事故而离开现场,不构成肇事逃逸。比如在行驶过程中,轻微碰撞但声音极小,驾驶人从各方面都无法察觉碰撞发生,继续正常行驶,这种就不属于逃逸。这是因为认定肇事逃逸需要满足明知事故发生这个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法规在认定逃逸时,也是以行为人明知为基础的。 其次,为了抢救伤者而离开现场并及时报警的情况也不算逃逸。在事故发生后,驾驶人第一时间选择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并且随后及时报警说明情况,积极配合后续调查处理,这是合理且正当的行为。这是出于保障伤者生命安全的考虑,法律也鼓励这样积极救助伤者的行为,并没有逃避责任的故意,不符合肇事逃逸主观上逃避法律追究的构成要件。 再者,在现场因害怕遭受人身伤害而短暂离开,但很快又返回的。比如事故发生后,现场情况比较混乱,驾驶人因害怕被现场激动的群众伤害,而暂时离开现场,但在确保自身安全后,很快又回到现场并主动报警接受处理,这种情况也一般不会被认定为肇事逃逸。因为其离开并非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是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并且后续积极面对责任,没有逃避的故意和实际行为。 另外,在不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下,正常执行任务或基于正常生活需求离开现场的,也不构成肇事逃逸。例如公交车司机正常驾驶按线路行驶,后经乘客提醒才知道之前发生了碰撞,这种正常执行工作任务而未察觉事故的离开现场不属于逃逸。法律规定肇事逃逸强调主观故意逃避法律责任和明知事故发生,这种正常生活、工作下的离开不符合其构成要素。 最后,虽然离开现场,但在合理时间内通过电话等方式主动联系交警部门说明情况,并积极配合处理的,一般也不认定为肇事逃逸。这表明行为人没有逃避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只是离开了现场,但通过其他方式积极承担责任,同样不符合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 判断是否属于肇事逃逸,关键是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且具有逃避法律责任的故意,客观上是否实施了为逃避责任而逃离现场的行为。具体的认定还需要结合事故的实际情况和证据来综合判断。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