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五种情形属于非法行医犯罪行为?


非法行医是指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擅自从事医疗活动的行为。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属于非法行医犯罪行为的五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未取得或者以非法手段取得医师资格从事医疗活动的。医师资格就好比是医生合法行医的“通行证”,必须通过正规的考试和认定程序才能获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考试合格后取得相应的医师资格。如果有人没有通过这个法定程序,或者采用欺骗等非法手段获取医师资格后进行医疗活动,就属于非法行医犯罪行为。 第二种情形,被依法吊销医师执业证书期间从事医疗活动的。医师执业证书是医生合法行医的凭证,当医生因为违反相关规定被吊销执业证书后,就不具备合法行医的资格了。《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受到吊销医师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二年内不得申请注册。在此期间从事医疗活动,就是非法行医。 第三种情形,未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从事乡村医疗活动的。在乡村地区行医,乡村医生也需要取得相应的执业证书。《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乡村医生经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在聘用其执业的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未取得该证书而从事乡村医疗活动,属于非法行医犯罪行为。 第四种情形,家庭接生员实施家庭接生以外的医疗行为的。家庭接生员的职责主要是进行家庭接生,超出这个范围进行其他医疗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医疗行为具有专业性和风险性,家庭接生员不具备从事其他医疗行为的专业能力和资质。如果家庭接生员实施家庭接生以外的医疗行为,也会被认定为非法行医。 第五种情形,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办医疗机构的。开办医疗机构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才能合法运营。《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个人擅自开办医疗机构,无疑是违反法律规定的非法行医行为。 非法行医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也破坏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对于非法行医犯罪行为,我国法律有着明确的惩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