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判决和裁定具有法律效力?


在法律实践中,并非所有的判决和裁定都具有法律效力。要判断哪些判决和裁定具有法律效力,首先需要明确法律效力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法律效力通常指的是法律文书对当事人产生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以下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的具体分类及其法律依据。 首先,**生效的判决和裁定**具有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判决书自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当事人未提起上诉的,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裁定书则根据不同情况,有的自作出之日起生效,有的需要送达后才生效。例如,关于财产保全的裁定,自作出之日起即生效。 其次,**终审判决和裁定**也具有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五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以及依法不准上诉或者超过上诉期没有上诉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这意味着终审判决和裁定一经作出,即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 此外,**调解书**也具有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规定,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调解书的法律效力与判决书相同,当事人必须按照调解书的内容履行义务。 最后,**支付令**也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法院经审查后认为符合条件的,应当发出支付令。支付令自送达债务人之日起十五日内,债务人未提出异议的,支付令即发生法律效力,债权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判决和裁定具有法律效力,但它们的效力范围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例如,判决书通常涉及案件的实体问题,而裁定书则多涉及程序性问题。调解书和支付令则分别通过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或法院强制命令的方式实现法律效力。 总之,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包括生效的判决和裁定、终审判决和裁定、调解书以及支付令。这些法律文书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和执行力,当事人必须按照其内容履行义务。如果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