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房产是可以继承的?


在我国,继承房产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行为,了解哪些房产可以继承对于保障继承人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可以继承的房产类型及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被继承人拥有完全产权的房产可以被继承。完全产权意味着被继承人对该房产拥有完整的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所以,像被继承人通过合法购买、自建等方式取得的房产,且产权清晰,没有争议,这类房产就属于其个人合法财产,继承人可以依法继承。例如,老人购买了一套商品房,并且已经办理了完整的产权登记手续,那么这套房子在老人去世后就可以由其合法继承人继承。 其次,部分产权的房产在符合一定条件下也能继承。比如,被继承人与他人按份共有的房产,被继承人所享有的那部分份额是可以作为遗产继承的。同样依据《民法典》的规定,按份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按照其份额享有所有权,所以被继承人享有的份额属于其个人合法财产。假设老人和子女共同出资购买了一套房子,并且明确约定了各自的产权份额,那么老人享有的那部分份额在其去世后可以由继承人继承。 此外,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可以继承。虽然农村宅基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拥有使用权,但宅基地上的房屋是农民的合法财产。根据“地随房走”的原则,继承人在继承房屋的同时,也可以继续使用该宅基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继承人继承农村房屋后,不能对房屋进行翻建、重建等大规模的改造,直到房屋自然坍塌灭失后,宅基地将由集体收回。 最后,经济适用房、房改房等特殊性质的房产,在满足相关规定和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继承。经济适用房在购买一定年限后,补交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取得完全产权后,就可以作为遗产继承。房改房是单位根据职工的职务、工龄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后将公有住房出售给职工的,职工取得产权后,该房产也可以依法继承。 总之,判断房产是否可以继承,关键在于确定该房产是否属于被继承人的个人合法财产。在处理房产继承问题时,建议继承人及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的律师,以确保继承过程合法、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