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几种情况是不能免责的?


在法律领域,免责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行为人不需要对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承担责任。然而,存在一些情况是不能免责的。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是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情况不能免责。这里的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给对方造成财产损失,还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重大过失则是指行为人没有尽到普通人应有的注意义务,从而导致对方财产受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六条规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也就是说,即便双方在合同中有相关免责约定,这种约定也是无效的。例如,甲为乙运输一批贵重货物,甲故意将货物变卖,或者因为甲极其疏忽导致货物丢失,那么甲不能以任何理由免除对乙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 其次,造成对方人身损害的情况通常也不能免责。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无论是在合同关系还是侵权关系中,一旦造成对方人身损害,行为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六条规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一)造成对方人身损害的。比如,在一些健身俱乐部的合同中,可能会有“会员在健身过程中发生任何人身伤害,俱乐部概不负责”这样的条款,这种条款就是无效的。如果会员在俱乐部因为俱乐部的设施问题或者教练的不当指导而受伤,俱乐部不能依据该条款免责。 另外,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行为不能免责。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交易安全等重要价值。如果行为违反了这些规定,即便当事人有免责的约定,也不能得到法律的认可。例如,在建筑工程领域,如果施工方违反建筑质量安全的强制性标准,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施工方不能以与发包方的免责约定来逃避责任。因为这种约定违反了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 在刑事犯罪领域,犯罪行为通常也不存在免责的情况。犯罪是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严重破坏,行为人必须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只要构成犯罪,就需要受到刑罚的制裁,不存在通过约定或者其他方式免责的可能。例如,某人故意实施了抢劫行为,不能因为与被害人达成所谓的“免责协议”而逃避刑事处罚。 总之,在法律上有多种情况是不能免责的,这些规定旨在维护公平正义、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的正常秩序。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时,应当遵守法律规定,避免实施不能免责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