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强制执行前需要谁的批准?
我遇到个事,别人欠我钱不还,我去法院起诉赢了,现在想申请强制执行,但不清楚采取强制执行前得经过谁批准,是法院某个领导,还是其他相关部门呢?我怕手续不对影响执行,所以想弄明白这个事儿。
展开


强制执行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根据发生法律效力文书明确具体的执行内容,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 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执行工作由执行员进行。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执行员应当出示证件。执行完毕后,应当将执行情况制作笔录,由在场的有关人员签名或者盖章。人民法院决定受理执行案件后,应当在三日内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责令其在指定的期间内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承担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 对于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前的批准流程,一般来说,执行人员在实施强制执行措施前,需要经过法院院长的批准。比如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等这些较为常见的强制执行措施,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这主要是为了保证强制执行措施的合法性、公正性和严肃性,防止权力的滥用,确保每一个强制执行行为都有合理的依据和正当的程序。这样做也能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错误的执行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