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上受抚养人是谁?


在法律范畴中,受抚养人是指那些需要依靠他人抚养来维持生活和满足基本需求的人。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法律场景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规定。 从婚姻家庭法的角度来看,受抚养人包括未成年人和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八条规定,夫妻双方平等享有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权利,共同承担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这里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由于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发育成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经济来源,因此需要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抚养和照顾。 此外,对于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父母仍有抚养的义务。根据相关司法解释,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是指尚在校接受高中及其以下学历教育,或者丧失、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等非因主观原因而无法维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比如,成年子女因患有严重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收入,无法独立生活,此时父母就需要继续抚养他们。 在侵权责任法领域,受抚养人也有着重要的法律意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同时,如果受害人有受其抚养的人,侵权人还应当赔偿被扶养人生活费。这里的受抚养人是指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例如,在一场交通事故中,受害人不幸死亡,他的未成年子女或者年迈且没有生活来源的父母就属于受抚养人,侵权人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赔偿。 在社会保障法中,也涉及到受抚养人的概念。一些社会保障制度,如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就是为了保障那些无法通过自身能力维持基本生活的受抚养人的权益。这些受抚养人可能是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他们依靠社会保障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综上所述,受抚养人涵盖了多种人群,包括未成年人、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人以及在侵权案件中依靠受害人抚养的人等。不同法律领域对受抚养人的规定,旨在保障这些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