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电行为由谁来定责?


在我国,对于窃电行为的定责,涉及到多个方面和不同主体。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窃电行为。窃电行为指的是用户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秘密手段不计量或者少计量用电的行为。 供电企业在发现窃电行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供电营业规则》第一百零二条规定,供电企业对查获的窃电者,应予制止并可当场中止供电。这意味着供电企业有权利和义务去发现和初步判断窃电行为。供电企业在日常的供电管理工作中,会通过对用电数据的监测、电表的检查等方式来发现可能存在的窃电迹象。例如,如果发现某一用户的用电量突然大幅下降,与以往的用电规律不符,或者电表存在异常现象,供电企业就会展开进一步的调查。 然而,供电企业的主要职责是进行用电管理和初步的调查判断,它并没有最终的定责权。对于窃电行为的最终认定和责任判定,需要依据具体的情节和后果来确定不同的负责主体。 如果窃电行为情节较轻,尚未构成犯罪的,一般由电力管理部门进行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第七十一条规定,盗窃电能的,由电力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追缴电费并处应交电费五倍以下的罚款。电力管理部门会根据供电企业提供的证据和调查情况,对窃电行为进行认定,并作出相应的处罚决定。 如果窃电行为达到了一定的数额标准,构成了犯罪,那么就需要由公安机关来进行侦查,最终由司法机关(包括检察院和法院)来进行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在这种情况下,窃电行为被视为盗窃犯罪的一种表现形式,由司法机关按照刑事诉讼程序来进行定罪量刑。 综上所述,供电企业负责发现和初步调查窃电行为,电力管理部门负责处理情节较轻的窃电违法行为,而对于构成犯罪的窃电行为,则由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等司法机关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