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不批捕后还会被起诉吗?


在探讨案件不批捕后是否还会被起诉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不批捕”和“起诉”这两个法律概念。不批捕,简单来说,就是检察院经过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不符合逮捕的条件,从而不批准公安机关对其进行逮捕。而起诉则是指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向人民法院提出控告,要求法院通过审判确定犯罪事实、惩罚犯罪人的诉讼活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不批捕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犯罪嫌疑人可能没有犯罪事实;二是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三是虽然有犯罪事实,但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没有逮捕必要。 即便检察院作出了不批捕的决定,也不意味着案件就会终结,犯罪嫌疑人仍有可能被起诉。因为逮捕和起诉是刑事诉讼中不同阶段的程序,有着不同的条件和目的。逮捕主要是为了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防止犯罪嫌疑人实施逃跑、毁灭证据等妨碍诉讼的行为;而起诉则是基于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也就是说,如果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即使不批捕,检察院依然可以向法院提起公诉。 在司法实践中,不批捕后被起诉的情况较为常见。例如,犯罪嫌疑人因身体原因不适宜羁押而不被批捕,但案件的证据足以证明其犯罪事实,此时检察院仍会依法起诉。所以,案件不批捕后还是有可能会被起诉的,最终是否起诉要取决于案件的具体证据和事实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