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院会进行调解吗?


在民事诉讼中,法院是会进行调解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法院调解。法院调解,简单来说,就是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通过自愿、平等地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它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一种重要方式。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同时,该法第一百条规定,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法院调解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多个阶段。在立案前,有的法院会引导当事人进行诉前调解,给双方一个自行协商解决纠纷的机会,这样可以节省司法资源,也能让当事人更快地解决问题。在立案后、审理过程中,法院也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组织进行调解。比如一些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等案件,法院通常会优先考虑调解的方式来解决。 不过,法院调解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一是双方当事人自愿,不能强迫任何一方进行调解。如果有一方明确表示不愿意调解,法院就不能强行调解。二是调解协议的内容必须合法,不能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如果调解成功,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法院会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生效后,就和法院的判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双方都要按照调解协议的内容履行义务。如果调解不成,法院就会及时进行判决,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总之,在民事诉讼中,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积极推动调解工作,但最终是否能达成调解协议,还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和协商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