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后流程该怎么走?


工伤认定是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伤害后确定是否属于工伤的重要程序,而在工伤认定之后,还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获得相应的赔偿和待遇。以下将为你详细介绍工伤认定后的具体流程。 首先是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是确定工伤职工伤残等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重要环节。在工伤认定结论作出且伤情相对稳定后,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都可以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申请时需提供工伤认定决定书、有效的诊断证明等完整病历材料。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然后是等待鉴定结果。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后,会从其建立的医疗卫生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由专家组提出鉴定意见。之后,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作出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如果对该鉴定结论不服,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接着是根据鉴定结果进行赔偿。在确定了伤残等级后,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等级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相应的待遇。如果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了工伤保险,那么大部分赔偿将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比如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住院伙食补助费等。如果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之后再由用人单位偿还。 最后是赔偿支付与争议解决。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赔偿款时,职工需要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若在赔偿过程中与用人单位或工伤保险机构发生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依法申请劳动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总之,工伤认定后的流程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以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