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工伤该怎么赔偿?


在实际生活中,未签订劳动合同却遭遇工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劳动者会担心,没有劳动合同是不是就无法获得工伤赔偿。其实并非如此。 首先,我们要明确工伤认定的概念。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部门依据法律的授权对职工因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是否属于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给予定性的行政确认行为。即使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只要能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并且是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事故伤害,就可以申请工伤认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患职业病的;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对于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如何证明劳动关系就成为关键。可以通过以下材料来证明: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一旦认定为工伤,接下来就是赔偿问题。赔偿项目和标准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执行。例如,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那么所有的赔偿费用都由用人单位承担。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赔偿事宜,如果协商不成,可以通过劳动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未签订劳动合同并不影响工伤赔偿。劳动者要及时收集相关证据,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申请工伤认定和赔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