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受伤骨折但没有劳动合同该怎么赔偿?


当工人受伤骨折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时,赔偿问题是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劳动关系的认定。劳动关系就是工人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的一种雇佣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工人为单位干活,单位给工人发工资。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即便没有书面劳动合同,只要具备以下情形,劳动关系也是成立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为了证明劳动关系,工人可以收集一些证据。比如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像工资条、银行转账记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这些证据可以帮助确定你和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一旦劳动关系确定,接下来就是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认定就是由相关部门来确定你这次受伤是不是属于工伤。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单位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在申请工伤认定时,要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其他证明材料、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书、诊断病历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等工伤认定结果出来后,如果认定为工伤,还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就是看看你的受伤情况对劳动能力造成了多大的影响。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最后就是赔偿问题了。赔偿项目和标准要依据劳动能力鉴定的结果来确定。一般包括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护理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例如,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标准根据伤残等级不同而不同,一级伤残为27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5个月的本人工资,以此类推。所以,工人在受伤骨折且没有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要积极收集证据,按照法律规定的流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