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仲裁受理范围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 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例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主张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此时若双方产生争议,可申请劳动仲裁。
- 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比如,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擅自变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而劳动者不同意,由此引发的争议就属于这一范畴。
- 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例如,用人单位以劳动者旷工为由将其辞退,而劳动者认为自己有合理理由并非旷工,双方因此产生纠纷,可通过劳动仲裁解决。
- 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像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加班却不支付加班费,或者未按照规定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等情况引发的争议,都在受理范围内。
- 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比如,劳动者离职时,用人单位拒绝支付经济补偿金,或者劳动者因工伤产生的医疗费用,用人单位拒绝承担等情况,劳动者可申请仲裁。
-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二、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一:确认劳动关系争议 小张在某工厂工作了一年多,但工厂一直未与他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后来工厂以小张工作效率低为由将其辞退,小张要求工厂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以及经济补偿金。工厂则辩称小张与工厂不存在劳动关系,只是临时雇佣关系。小张遂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确认他与工厂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仲裁委员会经审理后,根据小张提供的工作证、工资支付记录、同事证言等证据,认定小张与工厂存在事实劳动关系,支持了小张的部分仲裁请求。
案例二:劳动报酬争议 小李在一家公司担任销售工作,公司与小李约定,每月工资由基本工资和销售提成组成。但连续几个月,公司都以各种理由拖欠小李的销售提成。小李多次与公司沟通无果后,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拖欠的销售提成。仲裁委员会经审理后认为,公司应当按照约定向小李支付销售提成,最终裁决公司支付小李拖欠的销售提成及相应的经济补偿金。
三、实用法律建议
- 保留证据 在劳动争议发生前,劳动者应注意保留与工作相关的各种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工作证、考勤记录、加班申请单、同事证言等。这些证据在申请劳动仲裁时将起到关键作用。
- 及时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因此,劳动者一旦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应及时申请仲裁,以免超过时效。
- 了解仲裁程序 劳动者在申请仲裁前,应了解劳动仲裁的程序和相关规定,包括如何提交仲裁申请、需要准备哪些材料、仲裁的审理流程等。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法律法规、咨询专业律师或向劳动仲裁委员会咨询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劳动者对劳动法律法规不熟悉,或者对仲裁程序存在疑问,建议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律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为劳动者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和代理服务,提高劳动者的胜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