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诈骗的定义
合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行为。例如,甲谎称自己有大量优质钢材可供出售,与乙签订了钢材买卖合同,乙支付了货款后,甲却根本无法提供钢材,甲的这种行为就属于合同诈骗。
二、合同诈骗的常见行为表现
- 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比如,张某虚构了一家工厂,以该虚构工厂的名义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收取货物后却不支付货款,给供应商造成了经济损失。
-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例如,李某伪造房产证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并签订贷款合同,后无力偿还贷款,银行发现房产证是伪造的,李某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
-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例如,某公司本身没有生产能力,先与客户签订小额订单并按时交付少量货物,取得客户信任后,再与客户签订大额订单,收取货款后却无法履行合同。
-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比如,王某收受了客户的预付款后,关闭店铺并消失不见,客户无法联系到王某,预付款也无法追回。
- 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这是一个兜底条款,涵盖了上述行为之外的其他诈骗手段。
三、相关法律条文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有上述合同诈骗行为之一,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四、实际案例分析 在某起合同诈骗案件中,被告人陈某谎称自己拥有一家大型工厂,具备生产大量高端电子产品的能力。他与多家电子经销商签订了供货合同,收取了巨额预付款。然而,实际上陈某并没有生产能力,他将预付款用于个人挥霍,最终无法向经销商提供货物。法院经审理认为,陈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的方式签订合同并骗取预付款,数额巨大,其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
五、实用法律建议
- 在签订合同前,要对对方的主体资格、信誉状况、履约能力等进行全面调查。比如,通过查询工商登记信息、向相关行业协会咨询等方式,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
- 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确保合同内容明确、具体,避免出现模糊不清或歧义的条款。特别是对于涉及金额、交付时间、质量标准等重要条款,要认真核对。
- 在履行合同过程中,要注意保留相关证据,如合同文本、付款凭证、交货凭证、往来函件等。一旦发现对方有可疑行为,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暂停履行合同、要求对方提供担保等。
- 如果不幸遭遇合同诈骗,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相关证据和线索。同时,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等方式,要求对方承担民事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