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2024年民法典对法定救助义务有什么规定?

我在生活中遇到有人突发状况需要救助,我不太清楚自己有没有救助的义务。我想知道2024年民法典里,对于法定救助义务是怎么规定的呢?在什么情况下我必须去救助,不救助会有什么后果吗?
展开 view-more
  • #法定救助
  • #民法典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2024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法定救助义务有着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既体现了法律对生命健康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救助者和被救助者之间的利益。 首先,民法典中规定了特殊主体的法定救助义务。像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面对危急患者时,就有紧急救治的义务。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条,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这就要求医疗机构不能因为一些程序上的问题,而延误对患者的救治。比如,在急诊室遇到突发重病且无法联系到家属的患者,医院应及时开展救治工作。 此外,对于一些特定职业的人员,也存在法定救助义务。例如警察、消防员等,他们在执行职务过程中,遇到需要救助的情况时,必须履行救助职责。这是基于他们的职业性质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当警察在巡逻时发现有人溺水,就应当立即进行救援。 同时,民法典还规定了一般主体的救助义务。当他人处于危险状态,且行为人有能力进行救助而不救助,可能会构成不作为侵权。不过,这种不作为侵权的认定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行为人对危险的发生有一定的先行行为、行为人具有特定的身份关系或者处于特定的场景等。 为了鼓励人们积极实施救助行为,民法典还设立了“好人条款”。《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消除了救助者的后顾之忧,让人们在面对他人危难时能够更勇敢地伸出援手。比如,在救助心脏病突发的患者时,因实施心肺复苏导致患者肋骨骨折,救助者不用为此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民法典中的法定救助义务涵盖了特殊主体和一般主体。特殊主体因其职业性质有明确的救助职责,而一般主体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能负有救助义务。同时,“好人条款”的存在保障了救助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互助。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