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做假账的方法有哪些?


在深入探讨会计做假账的方法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做假账是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五年内不得从事会计工作。 常见的会计做假账方法之一是虚构业务。这种方法是凭空捏造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交易或事项,以此来虚增收入或者资产。比如说,企业可能会伪造销售合同、出库单、发票等一系列凭证,显示有产品销售出去,从而在账面上增加了收入。但实际上,这些产品根本没有销售,只是通过虚假的记录来让企业看起来业绩更好。 隐瞒收入也是一种常见手段。企业可能会将部分收入不记录在账上,而是将这部分资金放入小金库,用于一些不合法或者不合理的支出。例如,企业收到一笔客户的货款,却不将其计入主营业务收入,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将这笔钱转移,这样就可以少缴纳税款。 还有一种是操纵成本费用。会计人员可能会故意多计或者少计成本费用。多计成本费用可以减少利润,从而少缴纳企业所得税。比如,将一些不属于当期的费用提前计入,或者虚增原材料的采购成本等。少计成本费用则是为了虚增利润,给投资者或者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企业经营良好的假象。比如,推迟确认应计入当期的费用,不及时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等。 另外,资产造假也是常见的做假账方法。可能会高估资产的价值,例如对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等进行不实的评估。企业可能会故意提高存货的账面价值,使其看起来比实际价值更高,从而虚增企业的资产规模。 会计做假账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无论是会计人员还是企业管理层,都应该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杜绝做假账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