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税罪的案件多吗?


逃税罪是指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或者扣缴义务人采取上述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从实际情况来看,要精确判断逃税罪的案件数量是否多并不容易。近年来,随着国家税收征管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税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税务机关发现和查处逃税行为的能力在逐步提高。一些知名的明星、企业逃税案件被曝光,这可能会给公众一种逃税罪案件较多的感觉。 不过,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这些案件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实际上,在庞大的市场主体基数面前,真正涉及逃税罪被刑事立案和审判的案件占比并不高。因为税收征管过程中,大部分逃税行为在前期可能只是被税务机关进行行政处罚,要求补缴税款、滞纳金,并可能处以罚款。只有当达到一定标准时,才会被认定为逃税罪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总体而言,不能简单地说逃税罪的案件多或者少。一方面,税收征管的严格使得逃税行为更容易被发现和纠正;另一方面,大部分逃税行为在未达到犯罪标准时就被税务机关处理了。所以,逃税罪在整个经济活动中仍然是相对少数的情况,但随着监管的加强,对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