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积’与‘四至’不一致时以哪个为准?
我买了块地,合同上写的面积和四至范围感觉对不上。面积是明确的数字,但四至描述的范围好像算下来和面积不相符。我就想知道遇到这种情况,在法律上到底是以面积为准,还是以四至为准呢?
展开


在土地相关的交易或使用中,当出现“面积”与“四至”不一致的情况时,这是一个需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来确定以哪个为准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面积”和“四至”的概念。“面积”指的是土地所占据的平面大小,通常用具体的数值来表示,比如平方米、亩等。而“四至”则是对土地边界的一种描述,明确了该土地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与相邻土地或地物的界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果在合同中对于“面积”和“四至”都有明确约定,且二者不一致,那么需要综合考虑合同的整体内容以及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一般来说,如果合同中对于出现这种不一致情况时以哪个为准有特别约定,那么就按照约定来执行。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合同可能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约定。此时,“四至”往往具有更重要的参考价值。因为“四至”是对土地实际边界的一种具体描述,它更能直观地反映出土地的实际范围。相比之下,“面积”可能会因为测量方法、测量误差等因素而存在一定的不准确。 此外,从土地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部门在进行土地登记、确权等工作时,通常也会以“四至”为主要依据来确定土地的权属范围。例如,在办理土地所有权证或使用权证时,证书上会详细记载土地的“四至”情况,以此来明确土地的具体位置和边界。 如果因为“面积”与“四至”不一致而产生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在协商过程中,双方可以参考合同的其他条款、相关的历史资料以及土地的实际使用情况等因素,来确定以哪个为准。如果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来作出裁决。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会综合考虑各种证据和因素,以查明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和土地的实际情况,从而作出公正的判决。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