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后是不是意味着判刑不用再审了?


取保候审后并不意味着判刑不用再审。下面为您详细解释。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取保候审的概念。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在案件侦查、起诉和审判期间不用待在看守所里,但要遵守相关规定。 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只是一种强制措施,而不是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案件仍然会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进行。一般情况下,侦查机关会继续对案件进行侦查,收集相关证据。侦查终结后,案件会移送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检察机关会根据侦查机关移送的证据材料,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如果检察机关决定提起公诉,案件就会进入审判阶段,由人民法院对被告人是否有罪、应判处何种刑罚等问题进行审理和判决。 在整个过程中,再审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依法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取保候审,在案件的正常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新的证据、发现原判决存在错误等情况,也可能会启动再审程序。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所以,取保候审后案件仍然要经过正常的法律程序进行审理和判决,并不是判刑不用再审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