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定义是什么?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主要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从定义上来说,劳动法所涉及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比如,你去一家公司上班,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你为公司提供劳动,公司给你支付工资,这就形成了一种劳动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受劳动法调整和保护的。除了劳动关系外,劳动法还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像劳动行政部门与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因管理和服务而产生的关系等。
劳动法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这是劳动法的核心原则。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所以劳动法把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我国《劳动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比如,保障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和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次是平等就业原则。《劳动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这 意味着,在就业机会面前,每个劳动者都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一些与工作能力无关的因素而受到差别对待。比如,不能因为性别原因拒绝录用女性求职者,只要女性求职者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和条件,就应该给予平等的就业机会。
再者是协商一致原则。在劳动关系的建立、变更和解除等方面,都强调双方的协商一致。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比如,用人单位想要变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和工资待遇等重要事项,必须与劳动者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不能单方面强制变更。
最后是劳动自由原则。劳动者有选择职业的自由,也有不劳动的自由(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同时,用人单位也有一定的用人自主权。但这种自由和自主权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例如,劳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但不能随意违反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招聘和辞退员工,但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总之,劳动法的这些基本原则和定义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劳动法的基本框架,为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8个最新问题
因疫情导致信用卡逾期14个月且无力偿还,有哪些可行的解决办法呢?
新增人口能够分土地补偿款吗?
离婚是否可以签协议?
如果被硬判诈骗该怎么办?
公益好评返现卡可以举报吗?
罚金没交执行局把银行卡冻结了该怎么办?
驾驶证过期后不能超过多少时间办理换证?
人去世后注销户口,身份证还能继续使用吗?
我国粮食安全法是在哪一年颁布的?
人民法官的司法原则是什么?
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婚后工资怎样才能不成为共同财产?
租赁合同在什么情况下是无效的?
公司倒闭时离职原因该怎么写?
车祸事故鉴定流程是怎样的以及费用多少?
夫妻一方是否可以转移财产?
其他应收款包括哪些?
房屋财产险需要哪些资料?
已为您展示了 18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