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是什么?


判断排污行为是否合法,有多个重要的依据。 首先是污染物排放标准。这是最直观的判断方式。污染物排放标准就像是一个“门槛”,规定了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在排放时的浓度、排放量等具体指标。例如,对于废气排放,会规定其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含量。如果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这个标准,那么就很可能被认定为违法排污。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这从法律层面强调了遵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重要性。 其次是排污许可制度。排污许可是国家对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一种行政许可。企业要进行排污,必须先向环保部门申请排污许可证,并按照许可证上规定的内容进行排放。这其中包括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排放方式、排放时间等。《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所以,如果企业没有取得排污许可证就进行排污,或者不按照许可证的规定排污,都是不合法的。 再者,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与排污行为的合法性密切相关。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需要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环保部门审批。如果项目的排污情况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未被允许,或者实际排污情况与评价文件不符,那么该排污行为也可能被认定为违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组织编制相应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这确保了建设项目在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到环境影响和排污问题。 此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会对排污行为进行规范。比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专门的法律,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防治制定了详细的规定。企业在进行排污活动时,必须遵守这些法律的要求。如果违反了这些法律法规,就会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罚款、责令停产整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