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定额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是什么?


在工程建设、财务管理等领域,预算定额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就像是一把尺子,衡量着项目在各个方面所需的资源投入。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预算定额的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预算定额的编制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按社会平均水平确定预算定额的原则。通俗来讲,社会平均水平就是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大多数施工企业能够达到或超过的水平。这一原则可以保证预算定额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避免因为定额过高或过低而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例如,在计算人工工时定额时,要综合考虑不同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劳动效率等因素,确定一个大多数企业都能接受的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就体现了这一原则,它要求预算定额要反映社会平均水平,以保证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第二个原则是简明适用的原则。这意味着预算定额的内容要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使用。在编制预算定额时,要对各种工程内容进行详细分类,同时又要避免过于繁琐的细节。比如,对于一些常用的工程子目,可以详细列出其工作内容和计算规则;而对于一些不常用的子目,则可以进行适当简化。这样既能保证预算定额的全面性,又能提高其使用效率。 第三个原则是坚持统一性和差别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对于一些基本的工程内容和计算规则,要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这有利于保证不同地区、不同项目之间的预算定额具有可比性。差别性则是指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预算定额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在计算材料运输费用时,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运输距离、运输方式等因素。《建设工程定额管理办法》对预算定额的统一性和差别性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在保证统一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 接下来,我们看看预算定额的编制方法。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技术测定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确定完成单位工程量所需的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数量。例如,在测定混凝土浇筑的定额时,可以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施工段,记录下施工过程中所需的人工工时、混凝土用量、搅拌机工作时间等数据,然后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出合理的定额指标。 另一种方法是统计分析法。它是根据过去一定时期内的工程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确定预算定额。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大量历史数据可供参考的工程。比如,通过对多个类似建筑项目的造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类型建筑工程的每平方米造价指标,进而确定相应的预算定额。 还有比较类推法。当没有直接的资料来确定某一工程子目的预算定额时,可以通过与类似工程子目进行比较和类推来确定。例如,对于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在没有其使用定额的情况下,可以参考类似材料的定额,并根据其性能差异进行适当调整。 经验估计法也是一种编制预算定额的方法。它是由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对完成单位工程量所需的资源进行估计。这种方法虽然主观性较强,但在一些缺乏数据和资料的情况下,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预算定额的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在编制预算定额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遵循相关的原则和方法,以确保预算定额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