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知识产权纠纷是否可以仲裁?


在国内,知识产权纠纷是可以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的,但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仲裁的概念。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由非司法机构的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进行裁判,并受该裁判约束的一种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双方事先约定好,一旦有了纠纷,就找一个中立的第三方(仲裁庭)来评评理,并且都愿意遵守这个第三方给出的结果。 对于知识产权纠纷能否仲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二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知识产权纠纷中的合同纠纷,比如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纠纷、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纠纷等,属于典型的合同纠纷范畴,这类纠纷是可以通过仲裁解决的。因为合同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协议,当围绕合同的履行等方面产生争议时,只要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了仲裁协议,就可以将纠纷提交仲裁。 此外,知识产权纠纷中涉及财产权益的部分,比如因知识产权侵权导致的损害赔偿纠纷等,也有可能适用仲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产权纠纷都能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三条规定,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以及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不能仲裁。在知识产权领域,如果纠纷涉及到行政机关对知识产权的授权、撤销等行政行为,例如商标局对商标的撤销决定、专利复审委员会对专利的无效宣告等,这类纠纷就不能通过仲裁解决,而需要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等途径处理。 在实践中,如果要通过仲裁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当事人需要签订有效的仲裁协议。仲裁协议应当具有下列内容:(一)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二)仲裁事项;(三)选定的仲裁委员会。只有满足这些条件,仲裁机构才会受理纠纷。而且,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的制度,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