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还可以收集有关证据吗?
我遇到了一个行政决定相关的事儿,行政机关对我作出了一个决定。现在我对这个决定有异议,想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最初作出这个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还能不能再去收集有关证据呢?我不太懂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希望能得到解答。
展开


在行政诉讼中,最初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收集证据的行为受到法律严格限制。下面将详细说明。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证人收集证据。这一规定背后的逻辑是,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决定时,应当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原则。也就是说,行政机关必须在充分收集和掌握证据的基础上,才能作出合法、合理的行政决定。如果行政机关在作出决定之后,又自行去收集证据,很可能是因为当初作出决定时证据不足,这显然违背了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不过,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解释》相关规定,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处理程序中没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证据的,经人民法院准许,被告可以补充证据。比如,在行政处理过程中,原告并未提及某一关键事实,但在诉讼阶段却突然提出该事实作为抗辩理由。此时,若不允许行政机关补充收集相关证据,对行政机关而言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法院查明案件事实。 此外,当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时,最初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也需要按照法院的要求收集和提供证据。法院基于查明案件事实的需要,有权根据具体情况责令行政机关补充收集相关证据,行政机关有义务配合法院的工作。 综上所述,一般情况下,最初作出行政决定的行政机关在诉讼过程中不能自行收集证据,但在符合法定特殊情形时,可以依法补充收集证据。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