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尽赡养义务是否能分得遗产?


在探讨未尽赡养义务能否分得遗产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依据法律规定来进行分析。 首先,从法定继承的基本原则来看,子女是父母遗产的法定继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明确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这意味着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子女都有继承父母遗产的权利,即使该子女可能未尽赡养义务。 然而,法律也充分考虑到了赡养义务与遗产分配之间的关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条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这表明,如果继承人有能力赡养却故意不尽赡养义务,在分配遗产时,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判决其不分或者少分遗产。这里的关键在于判断继承人是否有赡养能力和条件却未履行义务。例如,有的子女有稳定的收入和足够的时间,但对年老体弱的父母不管不顾,这种情况就属于典型的有能力赡养却不尽义务。 不过,实际情况往往比较复杂。有些情况下,可能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导致继承人未能尽到赡养义务。比如,子女本身经济困难,无法提供足够的物质支持;或者子女因身体原因无法亲自照顾老人等。在这些情况下,法院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会一概而论地剥夺其继承遗产的权利,但可能会适当减少其应得的份额。 另外,如果被继承人以遗嘱的形式对自己的财产进行了处分,指定了遗产的继承人及分配方式,那么遗产的分配将按照遗嘱执行。即使某个法定继承人未尽赡养义务,但只要遗嘱中没有排除其继承权利,该继承人仍可按照遗嘱继承相应的遗产。 综上所述,未尽赡养义务的继承人不一定不能分得遗产,但在分配遗产时,其继承份额可能会受到影响。具体的分配结果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由法院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判断和裁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