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住院时是否能做司法鉴定?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关于病人住院时能否做司法鉴定,这需要分情况来看。 从可行性角度讲,一般来说,病人住院时是可以做司法鉴定的。因为司法鉴定的目的是查明案件事实,确定相关的专门性问题,而不管当事人处于何种状态,只要具备进行鉴定的条件和可能,就应当开展鉴定工作。例如,在一些人身损害案件中,即使受害人正在住院治疗,为了确定其损伤程度、伤残等级等,依然可以进行相应的司法鉴定。 不过,这也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首先是鉴定的时机问题。依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以原发性损伤为主要鉴定依据的,伤后即可进行鉴定;以损伤所致的并发症为主要鉴定依据的,在伤情稳定后进行鉴定。所以,如果病人的病情还不稳定,某些损伤的后果还无法准确判断,可能就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待病情稳定后再做鉴定,以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其次是鉴定的方式和条件。对于住院病人,可能无法像普通被鉴定人那样到鉴定机构的常规场所进行鉴定。在这种情况下,鉴定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鉴定人员到病人住院的医院进行现场鉴定。这就要求医院方面提供必要的配合,比如提供相关的病历资料、检查报告等,同时为鉴定人员提供合适的鉴定环境。 此外,不同类型的司法鉴定对病人住院状态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精神病司法鉴定中,除了要考虑病人当前的精神状态外,还需要综合了解其病史、家族史等多方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病人住院期间的观察和相关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病人住院时通常是可以做司法鉴定的,但要综合考虑鉴定的时机、方式以及具体的鉴定类型等因素。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当事人及时与相关的鉴定机构取得联系,说明自己的住院情况和鉴定需求,按照鉴定机构的要求准备好相关材料,积极配合鉴定工作的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