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纠纷是否能仲裁?


财产纠纷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通过仲裁来解决的,但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仲裁的概念。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由非司法机构的仲裁员组成的仲裁庭进行裁判,并受该裁判约束的一种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双方找一个中立的第三方来对纠纷进行评判和裁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二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这表明只要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方面的纠纷,通常是符合仲裁受理范围的。例如,在商业合作中,双方签订了合同,因合同履行过程中的财产问题产生纠纷,就可以考虑通过仲裁解决。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财产纠纷都能仲裁。《仲裁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下列纠纷不能仲裁:(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这是因为这些纠纷往往涉及到人身关系或者行政权力等特殊因素,不适合通过仲裁这种民间的方式解决。 此外,想要通过仲裁解决财产纠纷,还需要双方达成仲裁协议。仲裁协议是仲裁的基石,它可以是合同中订立的仲裁条款,也可以是纠纷发生前后以其他书面方式达成的请求仲裁的协议。如果没有有效的仲裁协议,仲裁机构是不会受理案件的。 在决定是否选择仲裁解决财产纠纷时,当事人还需要考虑仲裁的特点。仲裁具有自愿性、专业性、灵活性、保密性等优点。自愿性体现在双方可以自主选择仲裁机构、仲裁员等;专业性是指仲裁员通常都是各领域的专业人士;灵活性意味着仲裁的程序等可以由双方协商确定;保密性则可以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和商业秘密。但仲裁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仲裁裁决一般是终局的,当事人不能就同一纠纷再向法院起诉等。 总之,财产纠纷大多是可以仲裁的,但要注意不能仲裁的情形以及达成有效的仲裁协议。当事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选择是否通过仲裁来解决财产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