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测性证据能否作为刑事证据?
我遇到了一个刑事案件相关的事情,案件里有一些证据是基于猜测得出的。我不太清楚在法律上,这种猜测性的证据到底能不能当作有效的刑事证据来使用,想了解一下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判定标准。
展开


在探讨猜测性证据能否作为刑事证据之前,我们先明确什么是猜测性证据。简单来说,猜测性证据就是没有切实的事实依据,仅仅凭借主观的推测、想象得出的证据。比如,在一个盗窃案件中,有人只是因为看到某个人在案发时间出现在附近,就猜测这个人是小偷,这种仅凭主观感觉而没有其他实质证据支撑的推测,就属于猜测性证据。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证据必须要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客观性要求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关联性指的是证据要与案件事实有内在的联系,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合法性则强调证据的收集方式和来源要符合法律规定。 从这些法律要求来看,猜测性证据显然不符合证据的客观性要求。因为它只是一种主观的推测,并没有客观的事实基础。例如,在一些杀人案件中,不能仅仅因为某人与被害人有过争吵,就猜测这个人是凶手。这种猜测没有客观的证据来证实,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证据的审查是非常严格的。法官会对每一份证据进行细致的审查,判断其是否符合证据的要求。如果一份证据是猜测性的,缺乏客观事实支撑,那么它很可能会被排除在定案证据之外。因为如果允许猜测性证据作为刑事证据,就可能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违背了司法公正的原则。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也进一步明确了一些证据的排除规则。对于那些没有证据能力或者证明力极低的证据,包括猜测性证据,法院会依法予以排除。 综上所述,猜测性证据通常不能作为刑事证据使用。在刑事诉讼中,必须依靠客观、真实、合法的证据来查明案件事实,保障司法的公正和公平。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