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行为是否可以被谅解?
我之前因为一时糊涂有过盗窃行为,现在特别后悔,也积极退还了财物。我想知道从法律层面来讲,盗窃这种行为能不能得到谅解呢?会有怎样的处理结果?
展开


在法律语境中,盗窃行为是有可能得到谅解的。这里所说的谅解,通常指的是被害人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行为表示宽恕、原谅,这在司法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 从法律规定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八条规定,下列公诉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一)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二)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盗窃罪属于刑法分则第五章规定的犯罪,如果符合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等条件,并且犯罪嫌疑人真诚悔罪,积极退赃退赔,获得被害人谅解,是可以适用和解程序的。 当盗窃行为得到被害人谅解后,在量刑上会有一定的影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规定,对于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的,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偿能力以及认罪、悔罪程度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积极赔偿但没有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尽管没有赔偿,但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不过,谅解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免除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量刑。如果盗窃行为情节恶劣、数额巨大等,即使得到谅解,也依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总之,谅解只是司法考量的一个因素,最终的判决还是要综合多方面的情况来确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