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面积、建筑面积和公摊面积能分清吗?


在购房过程中,很多人对房屋面积、建筑面积和公摊面积的概念感到困惑。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这几个概念,并说明相关的法律规定。 首先是房屋面积,它通常指的是房屋的使用面积,也就是房屋内部可供实际使用的空间大小。使用面积是购房者真正能够利用的空间,比如卧室、客厅、厨房等区域的面积总和。 建筑面积则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房屋的使用面积以及墙体、柱子等结构所占的面积,同时还包括了公摊面积。简单来说,建筑面积是房屋在建筑物中所占的全部面积。 公摊面积是指整栋建筑物的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积,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所有。像电梯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和过道等都属于公摊的范围。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商品房销售可以按套(单元)计价,也可以按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计价。商品房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组成,套内建筑面积部分为独立产权,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部分为共有产权,买受人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其享有权利,承担责任。 对于购房者来说,清楚区分这些面积非常重要。因为在购房时,房价往往是按照建筑面积来计算的,而公摊面积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购房者实际得到的使用面积。如果公摊面积过大,意味着购房者花同样的钱,得到的实际使用空间相对较小。所以,在签订购房合同前,一定要仔细查看合同中关于面积的条款,明确房屋的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和公摊面积的具体数值,以及面积差异的处理方式。如果发现实际交付的房屋面积与合同约定的面积有差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四条规定,出卖人交付使用的房屋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与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面积不符,合同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一定的原则处理。总之,了解这些面积概念和相关法律规定,能帮助购房者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