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中带出来的立案流程是怎样的?


立案流程在不同类型的案件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过大致上都包含以下几个关键的环节。 首先是立案材料的准备。对于民事案件而言,原告需要准备好起诉状,起诉状里要明确原告和被告的基本信息,比如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还要清晰地阐述诉讼请求以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同时,需要准备能支持自己主张的相关证据材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在刑事案件中,报案人要尽可能详细地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提供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的相关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然后是立案的受理。当事人将准备好的立案材料提交给有管辖权的法院或者相关司法机关。法院或司法机关会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对于符合立案条件的,会予以受理。如果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要求,可能会要求当事人补充或更正。 立案受理之后,就是立案的决定。受理立案材料的法院或司法机关会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对于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在刑事案件中,司法机关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就会作出立案的决定。 最后,如果立案成功,案件就会进入后续的审理或侦查等程序。在民事案件中,法院会安排开庭审理,通过审理查明事实,依法作出判决。在刑事案件中,公安机关会展开侦查工作,收集证据,查明犯罪事实,之后案件会进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