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无效不成立有哪些案例?


合同无效和不成立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合同不成立指的是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未达成合意,合同根本没有形成。而合同无效则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损害了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等,被法律认定为不具有法律效力。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合同无效和不成立的情形有明确规定。其中,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以下为你介绍一些合同无效不成立的实际案例。 案例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小李是一个8岁的孩子,他背着父母用自己的压岁钱与一家商店签订了一份购买价值5000元游戏机的合同。在这个案例中,根据《民法典》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所以,小李签订的这份购买游戏机的合同是无效的。商店应该将钱退还给小李,小李也需要将游戏机归还给商店。 案例二:虚假意思表示签订的合同。甲和乙为了逃避债务,双方签订了一份虚假的房屋买卖合同,将甲的房屋“卖给”乙。实际上,双方并没有真实的房屋买卖意愿,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转移甲的财产,避免被债权人追讨。这种行为就属于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根据法律规定,该房屋买卖合同是无效的。 案例三: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丙公司与丁公司签订了一份关于买卖毒品的合同。毒品交易在我国是被严格禁止的,违反了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所以,这份合同从一开始就不具有法律效力,双方不能依据该合同主张权利和履行义务。如果涉及此类违法合同,相关当事人还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 案例四: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戊和己签订了一份合同,约定戊为了获得己的工作机会,要给己一笔高额的“好处费”。这种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工作机会的行为违背了公序良俗,该合同是无效的。 案例五: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合同。庚和辛恶意串通,签订了一份合同,将原本属于壬的财产低价转让给辛,从而损害了壬的合法权益。这种行为属于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该合同是无效的,壬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合同在很多情况下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或不成立。在签订合同时,当事人应当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