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后二审胜诉的几率大吗?


一审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后二审胜诉的几率大小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 首先,我们来理解几个法律概念。一审是指法院对案件的最初一级审判,当一审法院认为原告的诉讼请求缺乏事实依据或者法律依据时,就会驳回其诉讼请求。二审则是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定,在法定期限内向一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后所进行的审判程序。 从法律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那么,影响二审胜诉几率的因素有哪些呢?一方面是新证据。如果上诉人在二审期间能够提供足以改变案件事实认定的新证据,那么二审改判或者发回重审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例如,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一审时因无法提供关键的合同履行证据而败诉,但在二审期间找到了该证据,这就很可能使案件结果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是法律适用问题。如果一审法院在适用法律上存在明显错误,二审法院通常会依法纠正。比如,错误地适用了已经废止的法律条文,或者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解释出现偏差等情况。此外,程序违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若一审存在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形,如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未回避、违法缺席判决等,二审法院可能会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然而,如果一审判决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上都没有明显问题,上诉人又不能提供新的有力证据或合理的法律依据,那么二审维持原判的可能性就较大。所以,一审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后二审胜诉几率的大小取决于具体案件情况,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答案。当事人需要仔细分析一审判决,寻找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收集新证据,以便在二审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