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未成年人犯罪指的是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下面来详细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征。 从犯罪主体的低龄化特征来看,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初始年龄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一些原本应该在校园安心学习的低龄未成年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过早地涉足犯罪行为。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后,将特定情形下刑事责任年龄从14周岁下调至12周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低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法律层面的高度重视。 从犯罪动机的盲目性与突发性特征来讲,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情绪容易波动,做事缺乏深思熟虑。很多时候,他们实施犯罪并非是经过长期谋划,而是在一时的冲动之下,受到外界刺激或者不良诱惑,就突然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比如可能仅仅因为同学间的一句口角、一次小摩擦,就引发暴力犯罪。 从犯罪类型的多样化特征来说,过去未成年人犯罪类型相对集中在盗窃、抢劫等传统犯罪领域,但如今其犯罪类型逐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犯罪,还涉及到网络犯罪、故意伤害、毒品犯罪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未成年人利用网络进行诈骗、传播淫秽物品等犯罪行为也时有发生。 从犯罪组织的团伙化特征来看,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认同感,他们往往喜欢聚集在一起。在一些不良群体中,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教唆,形成犯罪团伙。在团伙犯罪中,他们相互配合、分工,实施较为复杂的犯罪行为,这种团伙化犯罪不仅增加了犯罪的危害性,也加大了司法机关打击犯罪的难度。 从犯罪手段的成人化特征来讲,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未成年人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包括一些犯罪手段和方法。他们在实施犯罪时,会模仿成年人的犯罪方式,采用一些较为隐蔽、狡猾的手段,使得犯罪行为更具迷惑性和隐蔽性。例如在一些盗窃案件中,未成年人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避开监控设备,选择合适的作案时间和地点,给案件的侦破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