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有哪些?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执。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有多种途径可以解决。 首先是协商。协商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争议的问题直接进行协商,寻找纠纷解决的具体方案。这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从法律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鼓励当事人双方自行协商解决争议,因为这种方式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有利于维护双方的合作关系。比如,员工发现工资计算有误,可以直接与公司的财务部门或上级领导沟通,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诉求,双方通过友好协商达成一致。 其次是调解。调解是指劳动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就已经发生的劳动纠纷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的程序。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一般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例如,在一些企业内部,设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当员工与企业发生争议时,可以向该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委员会会组织双方进行沟通和协商,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途径之一。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予以保障。仲裁裁决一般应在收到仲裁申请的六十日内作出。对仲裁裁决无异议的,当事人必须履行。如果员工与企业在工资、加班等问题上无法协商和调解,就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最后是诉讼。诉讼是指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为劳动争议的诉讼提供了程序保障。比如,员工对仲裁结果不满意,认为企业存在违法行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争议。 总之,当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